何谓吊打?
刘邦吊打项羽?
还是项羽吊打刘邦?
楚汉之争,步步惊心,步步生死。
双方其实都有机会,也都丧失了很多机会。
彭城之战,刘邦本以为可以把楚汉战争结束在汉二年四月的那个夏天。
结果一场大败把刘邦从美梦扯入了梦魇。
这次大败跟随刘邦打彭城的张良与陈平处于隐身状态,没有关于他俩劝谏的记录。
一种可能是他们提出过建议,刘邦没有听,为尊者讳所以没有记录下来;另外一种可能他们同样处于盲目乐观当中,这种情况也是可以理解的,他们是人又不是全能的神,优势在我的顺风局打成这样,也是他们始料不及的;第三种可能是他们的策略,在项羽的攻势下没有起到作用。
展开剩余76%再看一下当时的战线,项羽的主力被齐国牵制,北边薛县一带是樊哙,彭城西边是驻扎在下邑的吕泽。若是刘邦没有过于乐观而是坚守彭城,这两只军队就会有足够的时间赶来增援,历史的进程可能会提前进入垃圾时间。当然这只不过是一种可能。
此时刘邦的兵力占绝对优势,这种优势不仅可以迷惑敌人也会迷惑自己,一个人在这种优势之下很难甘于防守,死守城池。可以参照陈余的失败。
当然还有一点,彭城是项羽的老家,这里边会有很多忠于项羽的人,不管是关于刘邦军力部署等信息的传递还是里应外合接应项羽,都是存在很高的可能性。注意,这依旧仅仅是推断。
基于这一次的失败,刘邦与张良进行了战略转型:韩信北伐,劝降英布,彭越扰敌。
当刘邦与项羽在荥阳—成皋一线进行拉锯战时,刘邦屡屡受挫。
荥阳、成皋刘邦两次被围,刘邦正面牵制依旧处于劣势,但是情况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首先韩信拿下赵国,刘邦夺下韩信的军权,令他东击齐国。然后分兵支援彭越;袁生分楚之力的策略;郑忠高垒深堑勿战的建议;陈平离间项羽与范增,项羽与钟离昧取得成效,一系列的举措令胜利的天平开始倾斜。
鸿沟协议之后,项羽东归,刘邦尾随,汉军固陵大败,说明刘邦依旧没有吊打项羽的实力。
但此时,刘邦开出大价钱,力邀韩信、彭越、英布,以及项羽的叛将大司马周殷,准备发动对项羽的合围。
陈下之战,刘邦击败楚军,楚将灵常、陈公利几降汉军,汉军占领陈县。
在垓下之战中,面对穷途末路的项羽还是无法吊打。
项羽一次次取得胜利,却无法把胜利转化成战果,更无法维持战果。
刘邦一次次失利,却能维持荥阳-成皋一线,不后退。
如果非要说刘邦吊打项羽,我认为只有战略上的“吊打”以及战略转型中的“吊打”,但是即便如此也没有完全形成碾压式的优势。
下边这一段是我对历史的态度,各位感觉啰嗦可以不看。
咱不管什么吹,也不妄断别人的立场。
首先声明,我不是邦吹也不是羽吹,更不是韩吹,我要描述的是我理解的历史,这个理解是基于正史。
学习或者阅读历史并不是去认可某个历史人物牛逼,却又说不出牛逼之处,“我就认为某人牛,没有为什么”,这种论断根本没有讨论的必要。
历史的魅力是让我们身临其境,以历史人物所处的环境为背景,去理解他为什么只能做出那样的选择,而不是站在后来者的角度先入为主的拉踩。
通过前人的选择与困境,理解人性、制度与时代的复杂互动。
如果站在历史的高度,我们都是先知!可以吊打历史上每一个所谓的牛人。
对于时间线的问题,其实也挺有意思的,不管是《史记》还是《汉书》,时间线没有其实都没有那么精准。
对待时间线,既要承认其重要性,也要拒绝唯时间线论,更要警惕时间线“工具化”。
有的时候我看评论很多人已经把时间线做为自我标榜和攻击别人的工具,但是又无法看出他们对于时间线的理解以及对于历史进程的意义,更有甚者,陷入唯时间线为唯一标准的误区。
发布于:山东省亿策略-股票配资查询平台-西宁股票配资平台-全国10大股票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